清明节期间防火形势受关注,舆情监测助力织密“安全网”

清明节期间防火形势受关注,舆情监测助力织密“安全网”

4月3日电 清明节将至,民众祭扫活动逐渐增多,加之春季气候干燥,森林草原火灾风险攀升。近期,全国多地通过强化舆情监测分析、创新防火宣传手段、严控火源隐患等方式,推动清明节祭扫安全与文明新风“双保障”,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。

防火+舆情:双线联动防范风险

据应急管理部统计,近年来我国近40%的森林火灾集中在清明节前后,焚烧纸钱、燃放鞭炮等传统祭扫行为是主要诱因。今年,各地在常规防火部署基础上,加强了对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与分析。例如:

  • 浙江:通过“无人机巡查+舆情关键词抓取”结合,实时追踪山区、公墓周边火情隐患,发现焚烧纸钱等行为后,网格员5分钟内到场劝导;
  • 广西:针对社交平台中“野外烧烤引燃枯草”等热点讨论,迅速联动消防部门发布警示案例视频,单条点击量超200万;
  • 四川:舆情系统监测到网民反映“祭祀用品摊位占道堵塞消防通道”后,城管、消防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,清理隐患点120余处。

科技赋能宣传,文明祭扫渐成主流

为减少传统焚烧行为,多地推出“云祭扫”“鲜花换纸钱”等服务,并通过短视频、直播等渠道扩大影响力。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3月以来白色菊花、电子香烛等绿色祭祀用品销量同比上涨65%,相关话题在微博、抖音等平台阅读量超3亿次。
“我们发现,年轻人更倾向用网络悼念或植树祭扫,但部分中老年群体仍习惯传统方式。”某舆情分析机构负责人表示,近期监测到“禁烧政策是否一刀切”等争议后,多地调整宣传策略,推出“集中焚烧点+流动宣传车”等柔性措施,舆情满意度提升约30%。

专家呼吁:防火需“人防+技防”结合

国家应急管理部专家指出,清明节防火需兼顾民俗与安全,建议:

  1. 利用大数据预判高火险区域,提前部署人力;
  2. 通过舆情分析精准定位防火宣传盲区,例如农村偏远地区;
  3. 鼓励社区推广集体共祭、家庭追思会等新形式,从源头降低风险。

目前,全国已部署消防救援力量24.3万人次,重点林区实现卫星监测全覆盖。网友留言称:“支持文明祭扫,平安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。”

admin

留下您的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