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多家互联网平台因涉嫌”大数据杀熟”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。依托舆情监测系统分析显示,2023年第三季度关于”价格歧视””算法不透明”等关键词的网络投诉量同比激增42%,消费者权益保护议题持续升温。专家指出,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,如何平衡商业创新与公平交易已成为监管核心命题。
舆情数据:超七成用户遭遇差异化定价
根据消费者协会最新发布的《2023网络消费权益调查报告》,72.3%的受访者表示曾在旅游、外卖、网约车等平台遭遇”老用户价格高于新用户””同一商品不同设备显示不同价格”等问题。典型案例中,某旅行APP用户对比发现,会员账号预订酒店价格比新注册账号高出23%;另有用户投诉称,使用高端手机机型时,某生鲜平台配送费上涨50%。
舆情监测平台”知微数据”显示,相关话题在微博、抖音等平台单日讨论量峰值突破80万次,负面情绪占比达68%。网友高频评论直指”技术作恶””数据霸权”,要求监管部门介入的呼声持续走高。
技术揭秘:算法如何实现”精准杀熟”
业内人士透露,平台通常通过收集用户设备信息、消费频率、搜索记录、位置数据等数百项特征构建用户画像,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支付意愿。例如:
高频用户、高消费能力用户被标记为”价格不敏感群体”;
短期刚需(如暴雨天打车、节假日订票)触发动态加价算法;
通过”信息茧房”阻断比价渠道,如隐藏优惠券、限制跨平台数据共享。
“这本质上是将数据垄断转化为利润垄断。”清华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专家指出,”算法黑箱”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中被剥夺选择权,严重破坏市场公平。
监管重拳:多部门启动专项治理
面对舆情压力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9月启动”2023网络市场算法综合治理行动”,要求平台30日内完成自查整改,并强制公开影响交易价格的算法基本原理。上海、杭州等地已开出首批罚单:
某电商平台因未明示”新人折扣”算法规则被处罚款200万元;
某出行企业因利用城市拥堵数据加价被立案调查。
与此同时,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配套司法解释拟新增”算法歧视”条款,明确”利用数据优势实施不公平交易”最高可按年度营业额5%处罚。
行业应对:透明化改革成破局关键
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合规路径。例如京东上线”价格保护”系统,实时公示历史价格曲线;美团在部分城市试点”算法说明页”,披露配送费计价维度;携程推出”同一房源全平台比价功能”,用技术反制技术。
“舆情监测已成为企业风控的核心工具。”某互联网公司合规负责人表示,其内部已建立”用户情绪预警模型”,当某类投诉在24小时内增长超15%时,系统将自动触发业务复查。
消费者如何破局?
专家建议用户采取”数据最小化”策略:
关闭非必要APP权限,定期清理缓存数据;
多设备比价,使用无痕模式浏览商品;
主动向平台索要算法解释权,遇侵权及时通过12315渠道举报。
结语
当技术从服务工具异化为牟利镰刀,重塑数字经济伦理已刻不容缓。舆情监测不仅揭露了”杀熟”乱象,更折射出公众对公平交易权的深切期待。如何在数据价值挖掘与消费者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,将成为数字时代商业文明的新考题。